长江日报报道:《人民日报》聚焦武汉园博会讲述垃圾山变身园博园故事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讯(记者王亚欣)12月19日,《人民日报》上一组照片吸引人眼球,废塑料瓶制成的灯饰,废玻璃瓶改造成的景观,都是武汉园博园中的元素。当天,该报用大篇幅报道向全国读者展示武汉把垃圾山变身园博园的故事。
该报道以65岁的园博志愿者宗敢云的感慨为开端,宗敢云称,“我家就住在园博园旁边,以前,这里是武汉最大的垃圾场金口垃圾场,再往前就是一条污水河,整日臭气熏天,夏天再热都不敢开窗。看,现在这里多美啊!我在这做志愿服务,天天都乐呵呵的。”
文章介绍,金口垃圾场曾是武汉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运行长达16年,积攒了520万立方米、重约100万吨的垃圾。因长年垃圾掩埋,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水质污染以及异味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武汉园博会申请成功后,采用“好氧修复+封场治理”的综合处理技术,用3年时间完成生态修复。
同时指出,园博园如同海绵,下雨时饱吸雨水,干旱时吐水浇灌花木。除了少量流入市政管网的雨水外,园内雨水回收系统可留蓄近七成雨水,整个园区可储水约10万立方米。
文章还进一步描述道,漫步园中,游客随处可见“变废为宝”的景致。搅拌机里剩余的混凝土,变成了“假山石”;上色的旧轮胎,成了小花钵;混凝土桩头,变成了休息凳;旧钢筋也变成了形态多样的艺术品。
据了解,这已不是《人民日报》第一次聚焦武汉园博园,早在9月25日开幕时,就曾发表文章《垃圾场上造公园》,向全国游客推介“与往届园博会不同的是,武汉园博园建在亚洲最大的单体垃圾填埋场上”。此外,自武汉园博会开幕后,多家中央级媒体聚焦武汉园博园。《光明日报》曾在头版发表文章《听武汉园博会讲故事》,近日又聚焦园博会志愿者,称“志愿者为武汉园博会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