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处理:迫在眉睫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正在连年增加,垃圾围城处理迫在眉睫。同时,生活垃圾分类难以推广,使得垃圾处理过程中危机四伏。
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惑并非特例。我国城市的垃圾处理起步很晚,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垃圾处理,之前,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时至今日,国内大部分城市垃圾处理采用的方式仍然以填埋为主。有调查显示,我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据统计,全国1/4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
垃圾发电——代替“填埋”是大势所趋
当前,垃圾填埋方式被广泛使用,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国内大多数填埋场都缺乏7层以上的严密防渗漏措施,所以不可避免会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污染。与此同时,填埋还会占用大量土地,特别是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地方,建设生活、工业垃圾填埋场已几乎没有了出路。
在这一背景下,从垃圾填埋转向焚烧发电是大势所趋。与填埋相比,焚烧的最大优势就是占地少、减量效果明显。因此,很多专家提出,垃圾焚烧发电将成为城市解决生活垃圾问题的主要出路。
为减轻现有垃圾填埋场压力,同时使垃圾处理更科学环保,武汉已经确定建设3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后,武汉日均6000余吨的生活垃圾将大部分通过这3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另一小部分约1000吨生活垃圾将在咸阳已经建成的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理,生活垃圾将不再进行填埋。
垃圾分类——“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破解垃圾围城困局,政府责无旁贷,企业要有所作为,但也需要全民参与。
以垃圾分类为例,分类后的垃圾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可以说,普通民众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对于化解当前“垃圾围城”的危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垃圾分类”在武汉实际到底开展得如何呢?
走在武汉市街头,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垃圾桶都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桶。但往里一看,“可回收”垃圾桶里夹杂着果皮、树叶及烟头等不可回收垃圾,而“不可回收”垃圾桶里则混杂着塑料袋、饮料瓶、纸盒等可回收垃圾,两类垃圾桶里的垃圾可谓“鱼龙混杂”。
有学者指出,目前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垃圾分类工作从宣传、倡导都收效甚微。而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分类垃圾回收系统,也是导致许多城市,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多年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高速发展的武汉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这已经成为了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题。然而,如何走一条绿色、经济、以人为本的道路,来破解当前“垃圾围城”的危机,这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