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重金属污染治理上下求索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呈现出污染源增加、污染面积扩大的态势,恶劣情况不断加剧,高强度大范围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有困惑,有成绩,可以说,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道路“冰火两重天”。

  土漫漫其“修”远兮 重金属污染治理上下求索

  重金属中特别是砷、汞、锡、铬、镉等具有显著的生物毒性,其危害性是空前的。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后,很难从土壤中移除。尽管土壤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大量重金属的存在会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生产能力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危害还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所以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其危害性将是长远的。

  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总体特征是污染的程度逐步加剧,污染的面积逐年扩大,污染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土壤重金属治理四大困难

  众所周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利用生物或物理、化学技术方法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二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不过现阶段的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还面临四大困难:

  一是部分替代生产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复。目前“治理的模式有了,框架有了”,但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农村实际。比如,一些替代区种植的高粱、玉米由于市场行情不好影响了农民收入,导致农民不愿继续施行替代种植,之后又开始种上水稻。

  二是地方政府的认识程度不够。对于治理工作,一些地方政府的态度是“上面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不安排的绝不主动探索”。有业内人士表示,各地实际情况带来的治理侧重的不同也是“等着上面统一甄别、总体部署”。“现在一些地方没有将主体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纯粹就是任务的执行者。”

  三是市场主体的参与度不够。不少专家认为,现阶段还未形成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治理的局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市场主体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大部分综合修复技术等要求较高的措施还是主要依靠单个的农户在实施,导致农户承担了较高的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此外,还存在配套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修复产品和技术服务采购等环节有待简化,试点资金下拨延迟等问题。

  四是科研单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于科研机构来说,稳定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表示,目前个别参与团队的经费没有完全明确,不利于协同创新行动的整体推进。他们建议将协同创新任务纳入到各参与研究所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解决好任务与奖励匹配的问题,提高参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成果与经验

  土壤污染不仅导致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降低,而且引起水、气环境质量的下降,严重的土壤污染将直接危及到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同时也影响着投资经商、对外贸易以及一些重要国际公约的履行,不利于我国的环境外交、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增长,从而制约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据报道,全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吨,因重金属污染而导致粮食减产高达1000多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不过,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在重金属污染耕地的修复方面,目前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南方地区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和经验。

  具体经验而言,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搭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网络化监测体系、公共检测与中试服务系统、各类集成技术成果综合展示平台。在示范工作中集成创新并展示因地制宜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建立全国影响力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引领和推动全国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工作。

  二,实现连片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清洁与安全生产,需要相关技术的工程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尤其还需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特别在土壤中重金属稳定与固化技术、受污染土壤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物修复技术、修复治理工程化设计、二次污染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加强面向产业化发展的重点研发,实施产业化工程示范并加快推广应用,联合环保企业介入,共同发展相应的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修复产品。

  三,进一步明晰产业化目标,加强跨部门、行业,包括企业的联动,形成成本低、环境友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土壤修复产品以及操作方便的技术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