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环保PPP迎来加速落地期 法律规范成业界呼声

  在财政部、住建部、环保部有关政策、法规引导下,环保产业PPP项目加速落地。目前,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环保领域,但是制度不完善所产生的问题,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时常显现。为此,业内人士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助力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PPP进入加速落地期 相关制度亟待完善

  政策红利不断,环保产业PPP项目俨然已开足马力。从项目落地的角度来看,PPP改革已经成为引领发展新常态下打造公共服务这一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抓手,目前环保PPP项目迎来加速落地期。

  中央财政引导设立的1800亿元国家级PPP引导基金一周之内接连签约两笔,涉及项目总投资310亿元。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赵笠钧指出,这一时期,环保PPP项目单体投资金额越来越大,动辄30亿元到50亿元。近期北京通州推出了8个标段共280亿元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PPP项目在财政部、住建部、环保部有关政策、法规引导下,在制度、框架、体系等方面建设的进步明显,但与国际的差距依然很大。”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讲道。

  民营企业依旧是配角

  据环保部规划院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环保投入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

  毫无疑问,已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环保领域,但是制度不完善所产生的问题,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时常显现。赵笠钧指出,从企业最关心的资金问题来看,尽管国家各部门制定的金融政策很多,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相对其它传统行业,多数环保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绝大多数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贷款,申请信贷审批流程较长且条件严苛,难以满足长期及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赵笠钧强调,这正是环保PPP项目落地的主要障碍。

  “‘公益’色彩依旧的环保企业,如果仅依靠自有资金,基本上难以维系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在初期就需要大规模投资,且建设周期普遍很长。”赵笠钧表示,就目前而言,财政支持对环保企业至关重要,而受益者往往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相信随着市场对环保产业的关注度以及环保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等特点,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增加”。

  财政部PPP中心副主任韩斌表示,近年来民营企业在环保PPP项目中的参与度,也在逐步增加。从财政部前两批示范项目来看,已落地的项目中,民营企业有43家,混合所有制企业8家,外资企业3家,国有企业65家,前三类非国有企业占45%。

  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PPP项目通常会牵扯多个政府部门。孙学工认为,从国外政府各部门参与PPP的情况来看,通力合作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顶层设计,地方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落地要走多少弯路。

  在媒体采访各路专家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回报机制”。的确,成熟的金融方案、科学的顶层设计使得项目平稳落地,但是PPP项目在后期市场化过程中,“谁买单、谁得利”的问题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孙学工提出,“我们提出优先实施用户付费,如果不可行,财政可以介入,这两者之间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的措施。前者鉴于PPP项目运行的长期性,用户付费制度,与这一特征十分合拍,但涉及价格监管,在这方面地方某些政府采取的听证会制度值得借鉴。”而后两者通过财政预算、政府补贴需要注意,PPP的长期付费机制跟中国地方政府现有预算体制并不一致,但这毕竟能使项目尽快运行起来。

  在PPP项目中,企业经常遇到政府拖欠、或者是不足额支付相应款项,赵笠钧认为,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尽快落地,避免类似情况对企业正常运营和PPP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孙学工认为,政府的年度预算机制,对PPP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界有专家提出“周期预算”但并未开展。在补贴方面,如何能够使其坚守在PPP项目“长征”途中,这也包括社会资本的维持。

  无论是社会资本还是财政补贴,PPP项目对信用的依赖程度很高,PPP项目无论哪一方信用出现问题,都会给有关各方造成巨大损失。孙学工指出,现在发改委、银行牵头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对诚信企业产生了很强的激励效应,对存在问题的项目也实现了风险规避,目前中国信用体系建设正在逐步成型。

  从PPP项目制度、框架、体系建立等方面需要PPP立法。韩斌表示,要树立诚信,通过PPP立法使各部门一盘棋统筹推进PPP改革。针对地方政府出现的违约情况,建立管理办法,增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获得合理稳定的回报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