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如何走出“财政温室” 行业市场需敞开怀抱
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项目总投资额1.56万亿元,落地率26%,与二季度末相比,入库项目正在加速落地,落地率稳步提升。不过目前PPP项目地区及行业分化明显,依赖政府付费项目的比重正逐渐走高。
PPP如何走出“财政温室” 行业市场需敞开怀抱
多项政策刺激下,PPP整体规模与日俱增,隐忧也逐步显现。近日,财政部发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四期季报透视》一文披露,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项目总投资额1.56万亿元,落地率26%,与二季度末相比,入库项目正在加速落地,落地率稳步提升。不过撰文也指出,目前PPP项目地区及行业分化明显,依赖政府付费项目的比重正逐渐走高。
财政依赖加重
具体来说,财政部PPP中心指出,目前已入库项目中有七成仍属于识别阶段的PPP备选项目,这些项目可能规划实施时间分布在未来若干年;或者尚未完成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只表明地方政府部门有意愿采用PPP模式,要真正成为PPP项目,还必须经过严格论证把关。示范项目方面,财政部两批示范项目共计232个,其中执行阶段项目128个,落地率达58.2%,未落地项目以大型轨道交通项目为主,所需准备和采购时间相对较长。
此外,分析表明,入库项目的地区和行业集中度均较高,贵州、山东(含青岛)、新疆、四川、内蒙古居前五位,合计占入库项目的近一半,而西藏目前尚未有PPP项目,上海则仅有一项,地区间分化较为明显。此外,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片区开发3个行业项目居前三位,合计超过入库项目的一半,林业、农业、社会保障项目相对较少。
而令人担忧的是,PPP项目对财政的依赖正在加重。资料显示,目前我国PPP项目投资回报机制分为使用者付费、政府付费及可行性缺口补助三类。其中,使用者付费是指消费者为获得服务而缴纳费用;政府付费是指由政府承担建设费用;可行性缺口补助,则是指使用者付费不足以满足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成本回收和合理回报,由政府以财政补贴、股本投入、优惠贷款和其他优惠政策的形式,给予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的经济补助。
民企意愿低迷
虽然有利于打破区域、行业封锁,也为各类资金进入基础建设等领域提供了通道,但补贴依赖症却成为了PPP深入推广的一大阻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民间资本的兴趣寥寥。据了解,目前各地针对民企的隐性壁垒依然存在,民间资本进入PPP仍会“碰钉子”。
全国工商联经济部部长谭林透露,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会对民营企业仍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例如项目信息不透明、明招标暗许配、设置高额项目诚信金或保证金、不与民营企业对接等。
此外,由于PPP项目资金门槛高,启动项目时还需大量拆借银行资金,导致融资成本高企,中小民企难以承受,而金融机构对民企的态度谨慎,更使得民企融资难上加难。有业内人士透露,个别省份国有企业通过发债等手段,部分融资成本可以控制在3%左右,一般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则至少达到8%-10%。在此基础上,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回报低,以及PPP复杂的运营模式等,就成为压死不少中小型民企投资意愿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的情况是,在公益性项目领域,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公共产品投资大、回报率低,民间资本没有积极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说,而在竞争性项目领域,经营多年的国有企业牢牢占据主动权,不愿让步,民间资本也根本挤不进去。
市场亟待开放
要医治PPP项目的“补贴依赖症”,或许还要从多方面下手。针对民营资本参与度的难题,业内呼吁,需要理顺体制机制,进一步破解“玻璃门”,期待政府部门积极消除针对民营企业的隐性壁垒,给予民营企业实实在在的公平竞争的机会。
而作为PPP项目资金的主要供给者,金融机构应当积极研究PPP项目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融资产品,并扩宽项目融资渠道,不少专家均认为,金融产品的合理创新将助推PPP模式更好地发展。此前,国家发改委就已发文明确,要提高社会资本投资回报增强,PPP项目吸引力,鼓励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与PPP项目。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建议,应对国有资本在PPP模式下的投资行为做出一定限制,“例如北京此前公布的《国有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就明确,到2020年底,八成以上的国有资本要集中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意味着仅有两成国资会参与到竞争性PPP领域,这无疑给了民资更多发展空间”。
“PPP患上‘补贴依赖症’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市场开放得不够充分,还有个别国企不愿意放弃市场,仅通过开放融资让民资参加,项目的整体模式和效益都是保守落后的”,北京商业经济协会秘书长赖阳表示,未来我国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开放市场,并且给PPP项目投资更多自行创造收益的资源和机会,提升民企利润,同时探索让民间资本主导更多PPP发展项目,国有企业则应尝试逐步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