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政策红利催生万亿蛋糕 PPP将成土壤修复主线

  受“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政策法规预期影响,近几年土壤修复行业比较热。2015年,咨询项目接近1000个,金额约5亿元,包括调查、风险评估、方案设计等;工程项目130个,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然而,随着群雄竞逐的场景愈演愈烈,土壤修复行业却也在寻找新的起点。

  政策红利催生万亿蛋糕 PPP将成土壤修复主线

  在国外,土壤修复并不是一个新的词语,而在国内,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行当。在大气保护、水资源保护之后,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土壤修复的重要性。把已被破坏的土壤修复,或许会成为大家的共识。想要修复土壤,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而这个成本,对于想要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土壤修复,被业界视作下一个资本追逐的目标。

  近年来,土壤污染问题频频在各地出现。天津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郑先强介绍,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并且正在对污染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造成危害。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此前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曾披露,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化工、矿业、冶金等行业的工业废弃地是受污染典型地块之一。在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

  更让专家们担心的是,在国内众多城市的老工业区改造及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不少化工厂正在从城市中心地带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商城等民用设施。一旦这些原有化工土地上存在土壤污染问题,而又处理不彻底,就将会对后续的民用设施形成巨大的污染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基于此,围绕土壤污染治理的环保风暴正在蓄势待发。近日,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出台后,辽宁、山西、甘肃、广东、四川、宁夏等多个省份开始酝酿地方“土十条”细则。这些地方细则包括划定污染区域、投入治理资金数量、治理具体措施等多项内容,并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制定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政策落地具体“时间表”。

  目前已经有众多资本和企业瞄准这一新兴行业的巨大潜在市场,纷纷进入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寻找发展机会。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认为,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产值仅为环保产业产值的1%左右,这一数值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水平,下一步除了一部分农林牧用地和工矿业场地等污染严重领域的土壤需要修复治理外,还有更多的传统产业正面对或将面临降产能、转产、搬迁或关停的现实处境,这些都给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工作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想象空间,预计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面对一个新的可以“掘金”的大市场,众多资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万亿元级规模市场”“发展初期的新兴行业”,中国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贴着这些标签步入了联合国首个“国际土壤年”。毫无疑问,模式的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PPP模式目前被土壤修复行业广泛推崇和关注。此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讲道,社会环保投资的“下一步会进一步开放市场,包括正在推动的PPP第三方治理模式,以提高治理效率。”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土壤污染修复的主要瓶颈是资金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曾多次指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共同投资等,将政府与社会投资结合起来,采用PPP模式,进一步开放市场,以提高治理效率。值得关注的是,“土十条”也正式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作为发挥市场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的主要手段。

  据调查,PPP模式集中在传统的水污染处理、流域治理、区域环境整治等方面,在土壤修复行业还有待突破。永清环保副总裁马铭锋表示,基于PPP已经在诸多领域实现落地的成功经验,土壤修复行业、地方政府要积极探索,实现项目的落地,并可持续发展。

  长期看,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应纳入到更大范畴的生态环境修复中。未来,以大资金、全领域、全技术、全国布局为特征的综合环境修复行业有望崭露头角,这将利于承接体量大、难度高的重点项目,从而为土壤污染有效治理提供保障。

  此外,业内呼吁要本着“一次修复永久负责”的精神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组织事后评估,严防事毕祸在。由专家团队检测认定修复是否符合标准,明确专家对自己作出的结论负责,避免专家验收环节“放水”,确保污染土壤修复不煮“夹生饭”、不走过场,确保凡是通过专家验收的修复场地都是放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