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解读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热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分13个部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十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十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详细观之,自十四大报告中“加强环境保护”短短一句话起,到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且上升到空前的高度——作为整个报告十一个部分中的第八部分被单独强调。再到本次报告中的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更是继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环保相关领域的重视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释放了强烈的关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领域的信号。
 
  在报告开篇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就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部分,报告提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在报告全文中,共提及了“生态文明”12次之多。    
 
  在报告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到了两个百年目标。其中,“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过程中,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伟大愿景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从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百年计划的两个阶段中都特意强调了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报告的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提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这体现出政府对这部分重视度进一步提升。“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种提法也是首次出现在报告中,我们认为这里的自然恢复主要包括土壤修复、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湖泊流域治理等内容,主要涉及生活与工业污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金属治理和土壤修复行业等。
 
  继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再次得到重点提及,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放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绿色经济指标成为焦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变得越来越密切相关。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这说明我们要走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据统计,我国的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耕地面积占世界的9%,却承载着20%以上的人口,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地貌不同,许多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不适宜人类的生存和活动,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甚至无法修复。为此,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强调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同时“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在制度保障层面上,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由此可见,国家已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经济和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中,包括利用生态税、污染物排放税等财税手段,碳定价和交易等价格手段,尾号限行等控制机动车保有总量等行政手段等。
 
  总体观之,十九大报告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论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未来勾画出一个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这是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中的一大亮点。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全球范围看,节能、循环、低碳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式,“绿色工业革命”已然拉开帷幕。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也必须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中国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引下,令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转中国环保网)